当前位置:首页 > 书刊杂志 > 辽宁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会议在辽宁科技大学召开

辽宁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会议在辽宁科技大学召开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4-04-14
  • 浏览量:726
【字体:
  辽宁省人民政府工业特种资源保护办公室副主任王斌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11月23日,“辽宁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会议在辽宁科技大学召开。中国工程院王国栋院士,省政协副主席、东北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安,省政府工业特种资源保护办公室副主任王斌,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陈涛,辽东学院院长郭永新教授,北京大学袁章福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孙加林教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塑形加工研究所所长张士宏,沈阳工业大学副校长李三喜,辽宁科技大学校长孙秋柏等20余位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辽宁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志强主持会议。
 
  会议听取了辽科大巨东英教授所作的《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架构和筹建情况报告》;代淑娟教授、曲殿利教授、李三喜教授等分别介绍了菱镁矿分选提纯、镁质高温材料、镁合金、镁化工、硼镁资源深加工的工作情况;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就辽宁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和重大关键技术进行了研讨,对协同创新中心工作重点、研究方向、科研项目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建立辽宁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奠定了基础。王斌副主任就辽宁镁质材料产业现状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作了专题发言。
 
  王斌说: 我省镁质材料主要分为镁质耐火、镁质化工、镁质建材、镁合金等材料,以镁质耐火材料为主,其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覆盖约90%的国内市场和60%的国际市场。我省镁质材料行业经过“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深加工、研发等项目的政策扶持,调整了产业布局,优化了产品结构,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12年全省镁质材料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62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39亿元,实现利税120亿元,出口创汇13.4亿美元,分别是2004年的10.8倍、12.5倍、14倍和6.1倍。
 
  我省镁质耐火材料行业综合治理工作取得的成就
 
  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全省重点扶持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集群、大石桥镁制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在资源配置和政策上予以支持,引导企业向园区快速集聚,壮大行业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2012年,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4亿元,占全市镁质材料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4%,同比增长51.6%。大石桥镁制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2亿元,占全市镁质材料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0%,同比增长22.5%。
 
  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通过加强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交流合作,全行业建立了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博士后流动站,成立了辽宁省镁合金工程技术中心、辽宁省镁质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镁质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59个项目获国家和省部级新产品奖。高纯镁砂、镁铝尖晶石、电炉炉底捣打料、氢氧化镁、镁钙砖、镁铁尖晶石砖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成为行业知名品牌。
 
  结构调整有新突破。一是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目前,我省初级产品出口比重由过去的90%下降到40%,增加了中高档碱性耐火材料在国内外市场份额;二是拓宽产品应用领域。镁质产品主要以镁质耐火材料为主,主要应用于钢铁、水泥、玻璃等高温工业领域。近几年,开发的镁质化工、镁质建材、镁合金产品,其应用领域又拓展到化工、环保、建筑、航空、航天、电子、食品、医药和农牧业等领域;三是淘汰落后产能。近十年,全省镁质材料行业淘汰落后窑炉1000座(台),其中,轻烧窑400座,电熔炉300台,烧结镁砂窑300座,初级产品生产能力压缩40%-50%,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行业治理成效显著。一是矿山治理取得成效。依法关闭重组100座乱采滥掘小矿点。全省菱镁矿山企业由236家压缩到95家。通过对40多户重点矿山企业进行改造和剥岩扶持,完成剥岩近亿吨,获得可采矿量1.5亿吨,延长矿山服务年限5年以上;二是污染治理取得成效。全省共治理炉窑2470座,轻烧窑排放浓度下降97.2%。恢复植被7300万平方米,植树造林4000万株,树木成活率85%以上,有效缓解植被破坏现象;三是烟尘排放治理取得成效。通过采取多级陶瓷管加静电布袋除尘技术、DBW单室两电场卧式高压静电除尘器技术、双旋风除尘技术等,不仅烟尘排放浓度由8000mg/Nm3下降到50mg/Nm3以下,而且回收粉尘得以综合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镁砂打私取得成效。近几年开展打击镁砂走私专项斗争,打掉多个走私犯罪团伙,处罚案件100余起,查获涉案镁砂近200万吨,案值7亿元,有力维护镁砂出口秩序,提高了产品出口价格。
 
  我省镁质材料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镁质耐火材料产能仍然过剩。2012年,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3.7%、71.9%和73.1%,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由于受下游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影响,我省镁制品国内外市场年需求量700万吨,而实际年生产能力1500万吨,供大于求,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企业规模小、研发力量薄弱。一是产业集中度不高。我省镁质耐火材料总体大而不强,一些企业规模较小,全省排前60户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6.4%;二是部分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我省轻烧、重烧镁砂生产设备至今仍沿用上世纪中期的轻烧反射窑,及人工装出料的重烧镁砂竖窑,生产设备简易,不能实行连续化生产,生产效率不高;三是企业研发力量薄弱。在全行业16万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56%。企业投入新产品和技术研发费用以及职工培训费用较少,不足1%,与国外研发投入4%-5%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
 
  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一是低品位矿石及粉矿尚未充分利用。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许多矿山企业采富弃贫,大量的低品位菱镁矿石及粉矿被废弃,造成资源浪费;二是用后耐火材料回收利用低。全国用后的废旧耐火材料每年达到 400 万吨,其中,30%-40%得到回收利用,其它部分则被当成工业垃圾填埋,不仅浪费了资源和能源,也污染了环境;三是矿山剥岩历史欠账较多。菱镁矿山合理采剥比为1:1.7以上,目前采剥比仅为1:0.8,由于历史欠账,全省每年遗留剥岩欠账在1000万吨左右,剥岩欠账经费近亿元。尽管在菱镁矿剥岩上给予政策支持,但累计剥岩欠账仍在10亿元以上。
 
  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由于镁质耐火材料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生产所产生的粉尘落地污染了周边山地,造成山地板结,破坏植被等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在全行业推进降低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减少粉尘排放,治理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我省镁资源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及措施
 
  我省镁资源产业的优化升级,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以节能环保为导向,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目标,以增量调整带动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为重点,推动行业向“高效益、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方向发展,真正实现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一)以增量带动存量,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一是镁质耐火材料提档升级。随着冶金、建材行业的发展,向炼钢过程碱性化、水泥工业无铬化、玻璃炉窑大型化等高端碱性制品、高效不定形方向发展,要重点研发优质、高效、环保、节能、长寿、功能性耐火材料,提高为高温工业整体服务水平,延长产业链,完善产品种类,提供整体承包服务,促进企业实现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的转变;二是大力发展镁质化工、镁质建材、镁合金材料。镁质化工材料要向高纯、高附加值、专用化、功能化方向发展,依靠适应性强的化工技术,扩大产品应用范围。以氢氧化镁阻燃剂、轻质碳酸镁、电工级和硅钢级氧化镁粉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精细化、系列化和功能化等高端产品。镁质建材要重点发展具有轻质、高强、多功能等主要特征的现代建筑材料,提高使用性能(如防火阻燃、隔热保温、耐久性等),实现生产工业化、品种多样化。加快发展利用低品位矿石研发高档装饰板材、特种防火阻燃建材、民用高层建筑材料等产品。镁合金材料要积极开发新型、实用、加工成本低的镁合金及其功能材料,研究成果向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转变,产业化向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节能、低排放、清洁、安全、循环利用转变,重点发展压铸件、型材、大尺寸宽幅薄板和组合件等产品;三是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要引导产业向集群式发展,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发展,着重引进弥补集群核心技术空白的企业或项目,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要加强园区的研发、检测、贸易、物流等平台建设,形成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特别是推进东北亚镁质材料交易中心建设,增强我省镁质材料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二)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企业。一是支持大型骨干企业以品牌、技术、资金等要素为纽带,大力推进横向联合重组,纵向延伸产业链,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二是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联合、上市融资等形式,推动制品企业和原料企业重组,做大做强企业;三是鼓励企业实施海外并购。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建厂,并购同行业科技型企业,实行跨国经营,建立海外供矿基地及生产、销售服务中心,拓展国际发展新空间,做强做大企业。
 
  (三)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一是组织联合攻关。要充分利用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辽宁科技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等科研机构优势,联合研究和解决煅烧窑炉的节能、除尘和资源节约等行业共性、关键和瓶颈问题,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进行科技攻关,研究成果要在全行业进行推广和应用,促进产业升级;二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鼓励企业与国外大公司合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煅烧窑炉的技术和设备,通过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三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增强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促进现有产品的优化升级。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提高我省镁质材料行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与辽宁科技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培养一批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同时,企业内部也要加强对员工培训,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
 
  (四)化解过剩产能。一是淘汰落后产能。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环境承载力,通过提高落后产能企业和项目使用能源、资源、环境、土地的成本,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和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实行差别和惩罚性电价等价格政策,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二是控制新增产能。按照国家工信部《关于促进耐火材料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信部原【2013】63号)和省经信委、省工特办《关于发布辽宁省镁质材料行业发展指导目录(2011年本)的通知》(辽经信产业【2011】276号)要求,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三是继续推进矿山整合,控制开采总量。会同省国土、安监等有关部门,压缩小型矿山比例和控制矿石开采量,对全省菱镁矿采矿能力实行总量控制,限制新建菱镁矿山,对效益低下、规模小或生产工艺落后的菱镁矿山实行关停并转,逐步规范和压缩矿山开采企业,形成布局合理的供矿基地。
 
  (五)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一是加大矿山剥岩扶持力度。坚持开采和保护、开源和节约并重的原则,加大对矿山剥岩资金扶持力度,逐年缓解矿山剥采矛盾,延长矿山生产服务年限。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采矿,开发低废、无污染的矿山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矿山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二是积极推广矿石浮选技术。针对高品位矿石逐步减少的现状,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不同矿石含量的浮选技术。对低品位矿石和采矿产生的大量粉矿,采用浮选提纯,开展对低品位矿石、粉矿进行均质料、改性料的研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可循环”为原则,针对菱镁矿石不同品位,研究和开发适宜产品,对高品位菱镁矿石生产耐火材料,中品位菱镁矿石生产化工材料,低品位菱镁矿石生产建筑材料,实现矿产资源吃干榨净。充分利用低品位矿石及粉矿,提高用后耐火材料回收利用率,回收二氧化碳,做到综合利用矿石,有效保护资源和环境。
 
  (六)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一是加大污染治理扶持力度。按照“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原则,加大污染治理资金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土壤板结和植被破坏的治理。积极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减少污染物排放。开展厂区美化绿化工作,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二是鼓励使用清洁式能源。按照省政府提出的“气化辽宁”的要求,逐步推广使用天然气替代煤制气。在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和企业要推广和使用两段式煤气发生炉,减少窑炉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提高环境质量;三是强化节能减排。要加强节能管理,提高高温窑炉等高耗能设备能效水平,降低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推进高温窑炉轻型化、高效化、节能化。鼓励开发产品质量优良、资源能源节约、生产清洁、使用无害的“绿色耐材”;四是建立节能减排奖励资金。为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要建立节能减排奖励资金,重点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有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处理等问题,推动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