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刊杂志 > 关于加快支持本溪辽砚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支持本溪辽砚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2-12-06
  • 浏览量:420
【字体:
       辽宁省政协委员杨萍在2011年初召开的省政协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关于支持本溪加快辽砚文化产业发展的议案。议案对辽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客观地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对加快辽砚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本刊摘要如下:
       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总体工作部署,辽砚、岫玉、玛瑙被确定为辽宁“文化三宝”。根据《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要求,辽砚产地——本溪被确定为辽砚产业基地。为进一步落实《规划纲要》精神,加快辽砚产业发展,本溪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南芬确定为辽砚文化产业园,主要发展辽砚及其相关产品。目前,南芬辽砚文化园区已被列为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并纳入本溪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一、辽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辽砚原材料辽砚石主要产于本溪市南芬区和平山区桥头镇。辽砚制作历史悠久,据《制砚说》记载,清代康熙皇帝在见到辽砚后爱不释手,盛赞其“远胜绿端,即旧坑诸名产亦弗能出其右。”意思是说就算是产于旧坑的四大名砚中的端砚也不能与其相媲美。并将其作为宫廷砚珍藏宫中。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对辽砚喜爱有加,1929年,他下令征集辽砚参加首届“西湖博览会”,让世人有机会再睹其“芳容”,并给予了较高评价,获得“南端北辽”的美誉。与其它名砚相比,辽砚声音清脆,叩之如铜;色彩丰富,有翠绿、绛紫、骆青、紫绿等四种不同的颜色;石品众多,可分为“赤柏纹”、“紫袍绿带”、“金镶玉”等十余种。辽砚质地优良、华贵绚丽,但长久以来却一直默默无闻,原因众多。最主要的是由于历史上一直将其划归到松花石系列,故通称为松花石砚,人们便只知松花石砚而不知辽砚。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名砚鉴赏家嵇若昕在其所著的《品埒端歙》中指出,现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松花石砚就是产于本溪的辽砚。
       时至今日,砚台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并作为重要产业品种得到发展。以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名砚中的端砚为例。据统计,广东肇庆端砚生产厂家400多户,年产端砚100万方以上。2009年端砚销售额达2.5亿元。可以说砚台产业在我国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南芬区云石储量丰富,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与产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全市制砚企业仅有16家,生产规模较大只有本溪辽砚厂、紫霞堂、乾圣辽砚厂3家。全市从事辽砚产业的人员仅有150余人。产品多数作为礼品,形成商品的能力有限。年总值5000多万元,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利税仅200余万元。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辽砚知名度不高。辽砚虽然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但由于南北方历史文化差异,缺少人文传承,不象“四大名砚”那样在民间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历史上,辽砚被定为清宫专用砚品,仅在皇室内部使用,民间少有人知。加之清人一直未将产于吉林通化的“松花石”和辽宁本溪的桥头石进行细分定论,所以辽砚一直被冠以“松花砚”和“宫廷砚”的名称,掩盖了辽砚的真实。同时,辽砚还只是近一时期的提法,多数人还不知道其渊源。而且辽砚文化传播渠道有限,故社会知名度较低。
       二是产业基础薄弱。辽砚是新兴文化产业,原始资本少、产业基础弱、市场认同率低是制约辽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区辽砚生产经营企业多为家庭作坊式,设备陈旧落后,缺少大中型企业支撑,产业难以形成规模。由于我们目前尚处于辽砚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很多工作还在探索阶段,投入也十分有限。加之省、市还没有出台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难以吸引大型规模生产企业前来投资建厂,导致辽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同时,没有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市场与企业无法接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辽砚产业的发展。
       三是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发展辽砚产业,必须要有项目做支撑。目前,由于辽砚产业园刚刚起步,园区发展平台较低,融资能力和吸引项目落位能力不强,无法为园区注入更多的资金。同时,由于缺少项目储备,项目包装水平有限,难以开展较有成效的招商活动。此外,一方面由于辽砚雕刻技师的待遇较低,无法引进高水平雕刻人才,辽砚雕刻技法无法得到创新和吸收外来精华。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后备人才,辽砚雕刻技师队伍始终无法壮大,影响了辽砚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辽砚市场需求量有限。砚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的销售对象只是少数从事书法和国画的人群。同时,由于民间书法、国画爱好者交流渠道较少,限制了书法、国画产业的发展。导致了砚台市场需求量不是很大,商品流通频率也比较慢。同时,由于符合制砚标准的石材稀缺,加之制砚投入的人工和精力较大,增加了制砚成本,导致砚台价格昂贵,远离了大众消费群体。
       二是设计人才匮乏。砚的雕刻技艺和样式是决定砚价值的重要因素,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图案,再加上雕刻者的创意,往往会让其价格倍涨。目前,由于缺乏专业设计人才,雕刻图案仍重复模仿前人,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了砚的艺术价值。三是石材资源受到破坏。辽砚用石位于表土下、其他岩石和矿石上层,在修路和采矿过程中,极易遭到破坏。同时,由于缺乏保护措施,人为随意开采严重,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了辽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生产企业规模小。辽砚产业是新兴产业,原始资本少、科技基础弱、市场认同率低。目前,辽砚生产经营企业多为家庭作坊式,设备陈旧落后,缺少大企业支撑,难以形成规模。同时,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市场与企业脱轨,制约了辽砚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辽砚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做大做强“中国辽砚”品牌
组织专家成立辽砚专题研究小组,深入研究和挖掘辽砚历史文化,编写理论书籍。举办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论研讨会、评审会和新闻发布会,聘请国内著名书画大师、工艺界权威人士参加,对辽砚进行品评定论,重点是要对辽砚的特点和优点加以宣传。
通过中央和省级电台、电视台、网络、报纸等多种宣传媒体,宣传辽砚的特点、历史文化,向国内外全力推介辽砚。
拓宽辽砚展示和销售平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等有影响的旅游景点和博物馆设立辽砚展览专柜,力争使辽砚与“四大名砚”齐名,努力培育“中国辽砚”品牌。
       (二)给予优惠政策,加快园区发展步伐
本溪辽砚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才刚刚起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需要省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建议省政府每年向本溪辽砚文化产业园区投入建设资金,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对入驻园区的企业,五年内上缴的省级以下(含省级)所有税费全部返还给园区所在地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给园区一定的土地建设用地指标。
建议省政府对入驻园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补助。
       (三)政府搭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
不断提升园区发展平台,建议省政府尽早将本溪辽砚文化产业园区列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享受相关优惠扶持政策。
建议省政府搭建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引进大型规模企业,精心包装、策划一批重点项目,推进园区发展。
实施人才战略,创新用人体制机制,提高对专门人才的待遇。要引进具有一定实力的工艺美术师,尽快提升制砚水平。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四)政府扶持书法、国画成为产业,增加砚台的销售量
进一步加大对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的重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书法、国画比赛。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书法、国画大师参加,通过名人效应,扩大书法、国画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基层文化战线作用,在民间开展书法、国画交流活动,培养群众兴趣爱好,培育群众砚台消费市场。
将书法、国画文化产业纳入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书画交易市场,加快完善书法、国画等文化产业发展链条,要通过书法、国画产业发展,带动砚台产业发展
进一步提高制砚水平,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生产,降低制砚成本,拉近大众消费距离。
       1、准确定位,制定发展规划围绕建设“中国辽砚之都”,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辽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结合当地景区建设,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全国最大的辽砚加工生产基地和产品销售中心。建设以“辽砚”为品牌的现代服务业集群。2、加大宣传,培育“辽砚”品牌成立辽砚研究小组,挖掘辽砚历史文化。聘请知名书画家和权威人士,举办理论研讨会,加大对辽砚特点和优点的宣传。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和组织企业参加大型活动等方式,推介产品、展示企业形象。在有影响的旅游景点和博物馆设立展览专柜。3、制定政策,吸引企业入驻推进机制体制创新,重点在土地、行政收费和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扶持。对投资大、税收贡献突出的企业,给予奖励。落实重点项目包扶责任制。落实中央、省相关优惠政策,加强银企对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4、包装项目,争取政策支持提升园区发展平台,尽早把辽砚产业园区纳入省级文化产业园区,争取列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精心包装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扶持。加大招商力度,引进规模企业,政府积极支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5、尽快立法,合理利用资源加快辽砚石材资源立法。行政主管部门应对辽砚石材资源进行统筹管理。聘请专家对辽砚石材进行分类、评估。实施有偿、限量开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成立协会,完善行业规则,规范市场秩序。6、实施人才战略,提升制砚水平引进专业工艺美术师,提升制砚水平。实行企业和院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雕刻人才。完善辽砚文化体系建设,加强辽砚历史文化研究和新工艺研发。定期举办辽砚博览会,开展工艺师评比和名砚评比活动。7、以产业为龙头,促进多种产业共同发展依托辽砚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园区财神庙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全力推进园区铁矿带动新市镇的开发,实现新市镇人口集聚、工业产业经济支撑、景区人口流动的产业集群式运作模式。发展以辽砚制作带动其他以砚石为主要材料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此实现“经济支撑,旅游带动,文化升辉”的文化创意产业模式,让“三业”同兴,相得益彰,借势助力,共同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