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亦周期 败亦周期 我国有色企业如何应对周期性市场风险
- 发布人:中国镁质材料网
- 发布时间:2021-10-11
- 浏览量:309
当前,商品市场呈现周期性大起大落的变化,我国有色企业应对市场风险具有诸多挑战。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顿时全球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全球经济呈现断崖式下滑,全球股市和商品市场闪崩。以美国道琼斯指数为代表的股市更是直落千丈,下跌过程中持续熔断,从2020年初的接近30000点左右迅速跌至3月下旬的18000多点左右,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跌幅接近40%。而商品市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纽约WTI原油为例,2020年初,现货价格为每桶约65美元左右,2020年4月下旬,曾一度跌至负43美元的历史最低位,这意味着卖方除免费送给买方原油之外还需要补贴买方每桶43美元。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自从有商品交易之后头一次发生的破天荒事件。在有色金属中,以伦敦金属交易所三月期铜为代表的价格,从2020年初的6300美元/吨左右一路跌至2020年3月下旬的4370美元/吨最低水平。
为此,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强有力的财政刺激措施和超级宽松货币政策。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实施零利率甚至负利率,超发大量货币。我国也不例外,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紧急上马;出台一系列财政刺激措施;大量投放货币。在中国和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强力支撑下,欧美股市和商品市场包括有色金属市场,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展开了一轮波澜壮阔的持续上涨行情。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纽约WTI原油价格从负值一路上涨至2021年7月底的77美元/桶左右,涨幅之大历史罕见。伦敦金属交易所三月期铜价从2020年3月下旬最低4370美元/吨左右一路狂飚至2021年5月下旬的10700美元/吨左右的历史新高。实际上,原油和铜仅仅是商品市场中的一个缩影,所有金属和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都经历过类似惊心动魄的跌宕起伏。
面对有色金属市场如此剧烈的波动,无论是国内抑或是国外绝大部分有色企业,表现出来的第一反应多的是恐惧、惊愕、困惑、无所适从和不知所措。实际上,商品市场中的这种周期性变化并非新鲜事物,自古有之。在西方远没有设立期货交易所之前的实物贸易中,由于受供需、运输和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价格的涨跌已成为市场的一部分。只是当时市场的涨跌没有当前这样频繁,涨跌幅度没有现在那么夸张。但进入现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价格的频繁涨跌已成为市场的一种常态,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以具有大宗有色金属晴雨表之称的铜市场为例,其价格波动之频繁幅度之大,周期性之明显,是有色金属市场周期性波动的典型代表。1993年下半年,伦敦金属交易所三月期铜价跌至1400美元/吨左右的低谷,1995年上半年又上涨至3000美元/吨左右的历史高位。1999年上半年又跌至1300美元/吨左右,2000年底和2001年初又上涨至2000美元/吨左右,随后2001年底至2002年初又跌至1300美元/吨左右。2003年下半年一路上涨,至2008年初的8500美元/吨左右。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后,铜价暴跌至2009年初的2850美元/吨左右。2009年下半年开始一路大幅上涨,至2011年上半年突破1万美元/吨的历史新高。2011年下半年,铜价创历史高位后一路震荡下行,至2015-2016年的4300美元/吨左右。2016年下半年稳步上升至2018年底2019年初的7500美元/吨左右。此后又下跌至2020年上半年的4300美元/吨左右。2020年下半年,在各国政府强刺激的带动下,铜价一路狂飚至2021年上半年的1.07万美元/吨左右的历史新高。
由此可见,铜价的小周期一般为1-3年,大周期一般在7-10年左右。无论是小周期还是大周期,价格的涨跌幅度至少都在50%以上,甚至高达200%-300%左右。而这种频繁的大幅度涨跌,往往使得有色金属企业难以适应,正常的生产经营受到干扰。因此对企业的影响显而易见。周期的高峰,有色企业欢欣鼓舞,许多企业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大有一年赚了十年的钱的感觉。周期的低谷,大家黯然伤神,惨淡经营,度日如年。许多有色企业在周期的低谷中或负责累累艰难前行,或不堪重负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周期性的因素(价格的大起大落)对有色企业营收和利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十分巨大。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和审视周期性因素和周期性风险。那么有色金属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周期性变化呢?有色金属企业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呢?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商品市场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第一,涨涨跌跌是商品市场包括色金属市场的一种自然规律或自然现象。多年来,有色金属价格呈周期性大起大落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是市场的一种自然现象。价格的波动既是市场的一种变化,也是市场活力的表现和生命力的绽放。不涨不跌没有任何变化,市场只能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气和活力。而一个没有变化和波动的呆滞市场是难以生存和长久存在的。同样一个频繁暴涨暴跌的市场也是难以长期持续。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同样也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所以市场的运行规律总是呈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当市场持续上涨一段时间后必然面临回调。同样当市场持续下跌一段时间后,一定有反弹上扬或逆转。
第二,“黑天鹅”事件是导致周期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1933年的美国经济大衰退,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2011年美国“9·11事件”,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2020初至今的全球疫情等。可以说,每一次“黑天鹅”事件都对全球有色金属市场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因而也对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
第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家经济财政和货币等政策是导致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008年全球新冠金融危机后,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及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有色金属市场在暴跌之后,快速反弹上扬并持续上涨。有些金属比如铜价在随后的两三年中创出历史新高。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再次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以及宽松货币政策,有色金属价格再次上演暴跌后又持续暴涨的行情。而这种国家的宏观政策对有色金属价格及其产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2021年上半年,我国精炼铜产量515.4万吨,同比增长12.2%;同期国内铜现货平均价为66636元/吨,同比上涨49.2%。按此粗略计算,上半年我国精炼铜总产值大约为3434亿元。而如果按2020年上半年国内铜现货平均价44636元/吨计算,同样数量的精炼铜产值只有2300亿元。由此可见,价格的暴涨暴跌直接影响一个行业的产值增长或下降。而行业产值的增减又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GDP总量)。
第四,资本的逐利性导致周期性变化的又一重要原因。流动性是经济和市场得以顺利运转的血液,充足的资本是流动性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元素。可以说,市场如果没有资本就没有流动性。而一旦市场没有流动性,整个经济也就无法运转。过去几十年来,每次危机之后,各国为了刺激经济,实施低利率、零利率、量化宽松以及滥发货币等货币宽松措施,必然使得大量的资本充斥市场。资本是逐利的,哪里有利可图自然就流向那里。
投机的资本和资本的投机是硬币的正反两面,随时随地等待机会,寻觅机会。
众所周知,国际金融大鳄如西方大型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宏观基金、指数基金以及CTA基金等都是资本市场翻云覆雨的玩家。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资本,经常在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以及商品市场中呼风唤雨大肆炒作赚取高额利润。历次危机或周期中都不缺乏投行和基金的身影。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的强刺激措施和宽松货币政策,带动大量的资本涌入商品市场,从而推动商品市场不断上涨。2009年10月份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数据表明:当年上半年仅美国的商品指数基金投资于商品期货市场(主要是原油和LME铜)就高达225亿美元。2009年三季度,全球投入到商品指数基金的资金达到1345亿美元,环比增长14.8%。大量资本涌入导致全球商品市场持续上涨至2011的历史高位,部分有色金属价格创出历史新高,如铜、黄金和稀土等。据国外投行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商品市场资产市值高达2.1万亿美元左右,而2008年金融危机当年资产市值只有9050亿美元左右。
网上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全球衍生品市场的资产市值达到532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超过任何其它单一实体行业的资产市值;而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商品市场资产市值超过4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据伦敦金属交易所经纪公司Marex Spectron2021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表明,2021年一季度,伦敦金属交易所以及CME的铜铝等金属的62%以上的日成交量和持仓量均由基金、投行等投资机构掌控;2月份,CME投机性铜多头持仓量一度高达87671张合约(约合219.18万短吨)。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投机性铜多头持仓量在2021年4月份曾一度高达394614张合约(约合197.3万短吨)。无论是全球衍生品市场的资产市值的飙升,还是对冲基金管理的商品市场资产市值创历史新高、抑交易所投机性多头铜持仓量的大幅增长,无一例外地表明了资本的作用及其逐利性。
第五,商品市场供需失衡是导致商品市场呈周期性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市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必然导致价格上涨,反之必然导致价格下跌。而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并非是突然出现,而是存在一个过程。因此市场也必然会随着这种供需关系变化的过程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人类从事生产和消费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这种盲目性和随意性是导致市场供需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生产和消费盲目性越来越突出。一个产品销售火爆利润丰厚,人们就纷纷争相生产和经营,直至产品越来越多,供应远远超过需求,价格最终跌至成本线以下。一个市场生意火爆,类似的市场就会犹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开花,最终导致同质化的商品和市场远远超过人们的实际需求。
而商品市场参与者的盲目心里和从众心理以及不理智(贪婪和恐惧)行为又加剧了商品市场中这种周期性的变化。
既然上述诸多因素导致了商品市场的这种周期性变化,同时我们也深知这种周期性变化根深蒂固难以逆转,过去发生过,将来可能还会发生。企业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周期性变化以及所带来的风险呢?
笔者以为,有色金属企业在周期性变化中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把风险降至最低,把利润争取最大化。
首先,有色金属企业应该建立一套高效完整的风险预警机制。众所周知,市场风险多种多样,如政策风险、合规风险、交易对手风险、履约风险、产品风险以及价格风险等等。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只有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练足了内功,当风险来临之前或来临的时候,才能够有效应对。而高效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应该包含:一、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日常交易规章制度,以检验和监督企业日常交易和经营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存在风险漏洞。二、企业还须建立一支专业精湛、素质过硬以及纪律严明的交易团,团队应该能够提前对市场的各种风险作出比较准确的预判。三、建立和保持一个完整畅通的期货和现货交易渠道。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市场互融互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于大宗有色金属来说,期货和现货实物市场同样重要,机会稍纵即逝。两个市场交易渠道必须畅通。四、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良好的信誉和资金保障体系。如果企业缺乏良好的信誉和资金的保障,周期性中的机会就难以把握。五、企业应该制定出一套高效的保值和交易策略,什么样的市场情况采取何种交易策略:是直接现货实物市场买现货抑或是通过期货市场买入等?周期性变化带来的是风险同时也是机会。比如2020年初有色金属价格暴跌后,跌出了历史性的机会。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和以及自身预判及时作出反应。
其次,有色金属企业应该做到知己知彼。有色金属企业不但要了解自己;即自身所处的行业地位,自己的生产经营状况,自己的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自己的技术水平以及自身的强项与弱项等等;同时企业还必须了解整个行业、产业链、产品特点、行业生产成本、供需状况以及交易对手等等方方面面。总之了解一切与市场有关的任何信息。比如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和知晓导致商品市场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如果能提前知晓这些主要因素,或许能够及时预判周期到来的时间,从而能提前甄别周期性风险和机遇。
再次,有色金属企业应该不断地改革创新—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管理以及创新交易方式等。不断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多次反复强调我们国家需要在科学技术、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等方面不断创新。唯其如此,才能够实现咱们国家的强国梦。实际上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只有创新才能够使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由大变强。只有创新,企业才能够做大做强,才能够在每一次周期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作为有色金属企业,创新更是企业义不容辞的义务。
过去20多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迅猛,许多大宗有色金属的产量和消费已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我国早已成为有色金属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工艺、产业技术、核心零部件等等都需要依赖进口。从矿山到冶炼厂再到下游加工厂,关键的设备和关键的技术等国产化程度不高。要达到国际最先进的水平,还需经过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产品技术含量越高,其附加值就越高;而高端技术产品基本不受上游原材料周期性价格涨跌的影响。有色金属企业只有创新,才能够健康长期稳定地发展,才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每次周期性的风险。
另外,有色金属企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自律是每一个行业得以长期健康发展的行为准则。如果企业不加强行业自律,而是进行一系列无序竞争,如互相拆台、无序竞价交易、盲目扩大产能产量、盲目大量同质化生产等等;那么我们任何一个单一企业都无法发展无法前进,更无从谈起抵御周期性的市场风险。
最后,有色金属企业应该尊重市场规律,顺势而为。既然知道商品市场周期性变化是人类不可抗的自然规律,企业就应该尊重这种市场规律,寻找其规律性的特点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办法。争取在每次周期变化中的利益最大化。
比如面对上行周期,企业可以采取一切措施积极充实资产负债表,提升行业地位。而在下行周期则应急流勇退,缩小自身的风险敞口如减少库存增加现金流,如嘉能可和必和必拓等大型矿业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在过去多次的下行周期中,嘉能可等国际大型矿业公司及时削减运营资本和生产成本、减少库存、适时削减效益低下的产能以及增加现金流等措施,这些都是应对周期的顺势作为,也是有效应对周期性风险的较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