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相关行业 > 钢铁 > 苗长兴:钢铁业高质量发展有五大着力点

苗长兴:钢铁业高质量发展有五大着力点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9-12-13
  • 浏览量:254
【字体:

“当前,我国钢铁工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技术和管理创新,有利于助推钢铁工业现代化,加快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助力我国进入制造业强国行列。”11月23日,工信部产业政策司一级巡视员苗长兴在2019(第八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上表示,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不动摇,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狠下功夫。

他认为,钢铁行业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做好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展、提升管理水平五方面工作。

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

苗长兴表示,我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制造业作为支撑。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必须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

他指出,近几年,随着化解过剩产能、打击“地条钢”工作的完成,钢铁行业供给体系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绿色发展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等诸多问题。

苗长兴认为,钢铁工业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开创发展新空间,才能不断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钢铁行业创新发展应注重以下4个方面:

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首先,要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的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聚集,并推动企业完善技术研发体系及制度建设。其次,要建立合理的科研投入机制,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为补充的科研投入机制。

二是加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钢铁行业应结合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主导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基础作用,鼓励企业探索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着力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三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钢铁行业应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领军带头人才,不断完善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四是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钢铁行业应积极开展产业化导向的专利布局,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一批专利组合,构建支撑产业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储备;深入培育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向产业链高端跃升和应对国际纠纷的能力。

深入推进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两化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两业融合’两个方面。”苗长兴指出,融合发展是改造传统制造业和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手段。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总体水平不高,钢铁、轻工、机械等传统制造业存量庞大,转型升级既有压力又有潜力。

苗长兴指出,“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部署。在新工业革命加速兴起的背景下,我们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两化深度融合的新要求,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全面数字化转型,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动力。

他同时指出,“两业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两化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是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调整和格局重塑的重要一环,更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两业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但也面临发展不平衡、协同性不强、深度不够和政策环境、体制机制存在制约等问题。近期,国务院有关部门刚刚出台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梳理提出了10种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典型业态和模式,这些模式与钢铁行业的发展紧密相关。”苗长兴表示。

“钢铁行业推进‘两业融合’的关键在于,钢铁企业如何从钢铁材料供应商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苗长兴强调。“两化融合”加速了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了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了制造业开启智能化进程,是“两业融合”实施的必要条件。

他进一步指出,当前,钢铁行业开展的智能制造是融合发展的突出体现。但需要认清的是,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发展并不均衡,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数字化、网络化亟待加强,智能化应用处于初级阶段。钢铁行业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推动融合发展:

一要推动工业互联网在人、机器、车间、企业等主体以及设计、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各环节的网络互联,促进工业数据的采集交换、集成处理,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智能化生产等新型生产和服务方式的实现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二要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生产调度、质量控制与分析、设备运维、能源管控、安全环保等环节的应用,实现提质、增效、降本、安全、环保的目标。

三要加强工业软件自主研发能力,推动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加强与工业装备的结合应用,提高生产工艺控制水平。

全面推行绿色发展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环境压力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严峻复杂,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也更为紧迫。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6.4亿吨标准煤,其中工业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超过60%,资源瓶颈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节能减排工作压力巨大。经过努力,我国一些钢铁企业能效指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总体上在污染物治理、资源和能源消耗、废弃物回收利用、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与城市共融共生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苗长兴认为,钢铁行业应继续从以下3个方面推进绿色发展: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钢铁行业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产业布局优化调整,聚焦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角以及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打造绿色生产体系。优化工艺结构,支持鼓励发展短流程炼钢。

二是实施绿色制造。钢铁行业要进一步加大行业内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实施系统化的绿色改造;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继续完善钢铁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进节能诊断服务行动,推动钢铁行业能效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钢铁行业要进一步加快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建立;继续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实施专项行动计划;对废钢行业实施规范管理,提升废钢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苗长兴指出,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7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成了世界最全、最完整的产业体系,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钢铁工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加强产业链协同,全面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和主导能力。

他对推进钢铁工业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出4点建议:

一是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以及在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坚持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促进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

二是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结合化解过剩产能和深化区域布局调整,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家世界级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和专业化骨干企业。

三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促进产业融合,强化战略对接,增强产业链韧性。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发挥大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共享、开放合作、协同发展,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持续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水平。

四是加大行业协会和中间机构建设。发挥协会和中间机构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帮助企业对接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提供市场开拓和信息咨询服务,在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公众、企业与企业之间起到桥梁和润滑剂的作用,为产业链的稳固和提升发挥作用。

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不仅是企业内部挖潜、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苗长兴指出,我国钢铁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模式僵化、改革动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低等方面。钢铁企业必须尽快创新自身的管理体制,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向管理要效益。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要充分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把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营造有利于管理和管理创新的机制和文化氛围,努力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积极借鉴优秀管理经验。学习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企业间要多交流沟通,多向先进企业学习,提高自身的管理创新能力。

三是进一步创新管理手段。企业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结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探索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企业管理新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