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松紧有度货币政策 应对宏调两难局面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0-08-20
- 浏览量:976
【字体: 大 中 小 】
既要管理通胀预期又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调结构、转方式被业界认为是宏观调控两难的现实反映。
毫无疑问,能够直接有效解决宏观调控两难局面的手段非货币政策莫属。但货币政策的任何些微变动,如果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强化这种两难局面。因此,用松紧有度的货币政策应对这种局面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具体来说,就是在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的基调下,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调节与之对应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松紧度来实现调控目标。
管理通胀预期要“紧”
尽管官方一直在强调通胀可控,但国内复杂的价格形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上行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而劳动力价格走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资源价改等也在影响着通胀预期。
正是看到了这种复杂的局面,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要重视通胀压力,“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又要为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的相关措辞,突出了对通胀预期管理的政策关注。
对比第一季度的“价格上涨的潜在压力值得关注”,央行对通胀形势的判断是通胀压力尚未解除,政策调控仍难转松。然而,如果通胀情况明显超预期,央行还是有可能出台新政与之抗衡,比如适度加码对管理通胀预期直接有效地货币政策工具的力度等。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通胀上行的原因更多的反映了过去流动性投放的滞后影响和自然灾害的一次性冲击,政策从紧和过早放松的可能性都不大,三季度将是政策观测期。至少在10月份之前,宏观政策仍将以稳为主。货币信贷目标和节奏不会调整,准备金率的调整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国际资本流入强度未能恢复,岁末年初甚至可能下调准备金率。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郭田勇认为,尽管存在许多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但未来价格上行风险依然不容忽视。政府应强化反通胀的决心,综合运用各种经济、行政手段,打击恶意炒作行为,控制投机因素的作用,防止经济泡沫产生,稳定全社会的通胀预期。由于在管理通胀预期的同时,我国经济也面临回调压力,因此应慎用利率、汇率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依靠数量型工具。
信贷投放可适度宽松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调结构、转方式都离不开信贷投放的支持。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4.63万亿元,约占全年信贷目标7.5万亿元的61.7%,基本实现了“3:3:2:2”的季度调控目标。7月M2增长17.6%,较上月下滑0.9个百分点,是2009年11月以来的连续第8个月回落,距离年初设定的17%的增长目标又近了一步。当月M1同比增长22.9%,较上月下滑1.7个百分点,是M1在今年1月达到39%高位后的连续第6个月下滑。M1较M2的更快下滑,使得M1、M2剪刀差较6月继续缩小0.8个百分点。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7月M1快速下滑显示经济活力趋弱。
调结构、转方式在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才会更好的实现。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经济增速放缓态势已经确立。因此,信贷政策进一步紧缩的基础不存在。
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下半年新增信贷将达到3万亿左右(考虑到信托资金也将计入新增贷款,估计全年的新增贷款将高于年初所定的7.5万亿),将比历年有所增加。
债券分析师林朝晖认为,7月全部新增信贷同比多增1637亿元,总量层面进入了今年下半年同比多增、略有宽松阶段。申银万国李慧勇也预计,从7月份开始,信贷总体上将从同比少增转向同比多增,月均贷款增长5000亿元,较去年信贷环境相对宽松。
此外,相当部分的业界人士认为,在信贷规模和数量调控手段方面,单一的放松或收紧都难达到两全目标,预计仍可能保持年初信贷目标以及7月份以来温和净回笼操作状态。而在信贷额度和数量调控难有新的作为情况下,下半年价格手段可能会发挥更主动作用。其中,央票发行利率调节变化可发挥柔性调控作用,存款利率单边加息则为更后序列的政策备选。
央行副行长易纲曾说,货币政策能够做到松紧有度。刚刚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在强调政策基调不变的前提下,也诠释了何谓松紧有度:即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今后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已由调整货币供应量变更为管理通胀预期。这说明今后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对管理通胀预期作用明显的工具将走上前台。尽管如此,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并不会因此而改变,仅是松紧有度的体现。
毫无疑问,能够直接有效解决宏观调控两难局面的手段非货币政策莫属。但货币政策的任何些微变动,如果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强化这种两难局面。因此,用松紧有度的货币政策应对这种局面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具体来说,就是在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的基调下,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调节与之对应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松紧度来实现调控目标。
管理通胀预期要“紧”
尽管官方一直在强调通胀可控,但国内复杂的价格形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上行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而劳动力价格走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资源价改等也在影响着通胀预期。
正是看到了这种复杂的局面,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要重视通胀压力,“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又要为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的相关措辞,突出了对通胀预期管理的政策关注。
对比第一季度的“价格上涨的潜在压力值得关注”,央行对通胀形势的判断是通胀压力尚未解除,政策调控仍难转松。然而,如果通胀情况明显超预期,央行还是有可能出台新政与之抗衡,比如适度加码对管理通胀预期直接有效地货币政策工具的力度等。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通胀上行的原因更多的反映了过去流动性投放的滞后影响和自然灾害的一次性冲击,政策从紧和过早放松的可能性都不大,三季度将是政策观测期。至少在10月份之前,宏观政策仍将以稳为主。货币信贷目标和节奏不会调整,准备金率的调整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国际资本流入强度未能恢复,岁末年初甚至可能下调准备金率。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郭田勇认为,尽管存在许多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但未来价格上行风险依然不容忽视。政府应强化反通胀的决心,综合运用各种经济、行政手段,打击恶意炒作行为,控制投机因素的作用,防止经济泡沫产生,稳定全社会的通胀预期。由于在管理通胀预期的同时,我国经济也面临回调压力,因此应慎用利率、汇率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依靠数量型工具。
信贷投放可适度宽松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调结构、转方式都离不开信贷投放的支持。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4.63万亿元,约占全年信贷目标7.5万亿元的61.7%,基本实现了“3:3:2:2”的季度调控目标。7月M2增长17.6%,较上月下滑0.9个百分点,是2009年11月以来的连续第8个月回落,距离年初设定的17%的增长目标又近了一步。当月M1同比增长22.9%,较上月下滑1.7个百分点,是M1在今年1月达到39%高位后的连续第6个月下滑。M1较M2的更快下滑,使得M1、M2剪刀差较6月继续缩小0.8个百分点。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7月M1快速下滑显示经济活力趋弱。
调结构、转方式在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才会更好的实现。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经济增速放缓态势已经确立。因此,信贷政策进一步紧缩的基础不存在。
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下半年新增信贷将达到3万亿左右(考虑到信托资金也将计入新增贷款,估计全年的新增贷款将高于年初所定的7.5万亿),将比历年有所增加。
债券分析师林朝晖认为,7月全部新增信贷同比多增1637亿元,总量层面进入了今年下半年同比多增、略有宽松阶段。申银万国李慧勇也预计,从7月份开始,信贷总体上将从同比少增转向同比多增,月均贷款增长5000亿元,较去年信贷环境相对宽松。
此外,相当部分的业界人士认为,在信贷规模和数量调控手段方面,单一的放松或收紧都难达到两全目标,预计仍可能保持年初信贷目标以及7月份以来温和净回笼操作状态。而在信贷额度和数量调控难有新的作为情况下,下半年价格手段可能会发挥更主动作用。其中,央票发行利率调节变化可发挥柔性调控作用,存款利率单边加息则为更后序列的政策备选。
央行副行长易纲曾说,货币政策能够做到松紧有度。刚刚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在强调政策基调不变的前提下,也诠释了何谓松紧有度:即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今后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已由调整货币供应量变更为管理通胀预期。这说明今后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对管理通胀预期作用明显的工具将走上前台。尽管如此,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并不会因此而改变,仅是松紧有度的体现。
上一篇:无
下一篇: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赴捷克推介广交会